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1
10月,关于航天的新闻许多。
跟着神舟十九号飞翔使命进入发射预备阶段,神舟十八号乘组回来地球的日程也已进入倒计时。现已在太空作业日子将近半年的三位航天员表明,樱桃西红柿立刻就可以收成了,生菜也将可以吃第二茬了。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开了我国登月服外观,并向社会发布征名活动。登月服首要用于航天员履行月面出舱活动使命时的生命保证和作业支撑,使航天员可以完结行走、攀爬、驾车、科考等月面出舱活动作业。征名活动10月31日完毕。
实践十九号卫星收回
10月11日,我国在春风着陆场成功收回首颗可重复运用回来式技能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能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试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明构思载荷等收回类载荷已悉数顺畅收回。
这是近来我国与航天相关的新闻。
国际航天新闻则是美国太空探究技能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当地时间13日施行第五次试飞,火箭助推器在下降时由发射塔上被称作“筷子”的机械臂“夹住”,初次完成在半空中捕获收回。该火箭的规划方针是将人和货品送至地球轨迹、月球甚至火星。
不过,今日要和咱们聊的内容,是地理,一个更为宽广的论题和领域。
10月30日是我国地理日,这个日子的知名度,或许比不上每年4月24日的我国航天日。由于这些年的我国航空航天成果,后者更为被大人熟知。
有人会问,地理、航天不都差不多吗,讲的不都是天上的那些事吗?
其实还真不是。切当地说,地理的概念更根底和广阔,它是全部航空航天活动的根底。它是研讨国际空间天体、国际的结构和开展的学科,内容包含天体的结构、性质和运转规则等。并且这门学科十分地陈旧,在国际范围内,它可以上溯至四五千年前,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可以说,地理是文明之源的重要一环。那时的人们,就开端了对太空的研讨,对星斗等各种天体的辨认。
而航天,它是一种技能运用,是指进入、探究、开发和运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各种活动的总称。咱们方才说到的近来产生的新闻,都归于航天领域。
钱学森钱老还曾给航天概念做了具体整理。1967年9月11日,钱学森在回来式卫星计划论证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初次提出了“航天”一词,并说这是从毛泽东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的启示。他说,大气层内的飞行是“航空”;大气层外太阳系内的活动,叫“航天”;冲出太阳系抵达银河系甚至河外星系的活动,叫“航宇”。他还指出,要完成航宇的抱负,科学技能还需求若干次大的腾跃。
其时,人类还处在航天的最初阶段,还不能跑出太阳系,所以咱们国家与此相关的部分、人员和飞翔器,都以“航天”命名,比方航天局、航天员和航天器等等。
所以说,先有地理才有航天更为切当。
我国登月服发布
2
进入21世纪,跟着科技开展,全国际的航天事业都日新月异,国际航天日、我国航天日相继建立。有航天日,当然更会有地理日,事实上,不仅是我国,全球地理日的建立都比航天日要早,就如地理这门学科的来源十分长远相同。
我国是国际上地理学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是构成我国古代最兴旺的四门自然科学(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之一。
有关地理作为文明之源的考虑,古人了解得适当深入。《易经》中说:“见龙在田,全国文明。”这儿的“龙”指东宫苍龙星宿,“田”则既可指地步,也可指天田星。文明、地理历法与农业相伴而生,文明也随之鼓起。
所以在很早的时分,我国就开端了地理学研讨。《尚书·尧典》里记载说在帝尧时期就现已有了专职的地理官,从事观象授时。《尧典》里还记载了古代历法,把一年分为四季366天,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时节,还呈现了一本专门讲地理历法的书《夏小正》。后来盛行的阴历,运用的也是“夏正”,所以曾经又把阴历称为夏历。直到1970年时,正式改夏历称为阴历,由紫金山地理台担任核算。
我国的地理历法从上古时期一向到现在,从未中断过调查和研讨,与咱们的古代文明相同,历史悠久从未开裂。古时分,地理学可是一门显学。上古时期,地理常识常常被用于占卜。由于那时分的占卜并不像咱们现在所以为的扔枚硬币猜好坏那么简略,而是会依据测得的天相来计算未来的吉凶。甲骨卜辞中有关于日食、月食和慧星之类的记载。
咱们也可以从《左传》《诗经》等古籍中看到对地理现象的记载,比方《左传》里曾记载:“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将水。’昭子曰:‘旱也。日过火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意思便是要产生日食了,然后两位臣子别离判别,说是或许会引起水灾或许旱灾。由此可以看出,那时分的人们就现已十分注重地理现象给日子带来的影响。
《诗经》中则有很多的诗与地理常识有关,比方“七月流火”、“三星在户”和“月离于毕”等等;还有许多与其时的地理现象有关,比方“十月之交”,还记载了金星和银河,以及运用土圭测定方向。明末顾炎武曾这么点评说:“三代(指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地理”。可以说,那会儿我国地理学现已初具规模了。
再后来,地理学还常常与王朝替换、政治运势挂钩,则更是受到了极大注重。比方司马迁便将帝王修德作为日食后最重要的补救措施。
所以,古代的官署设置中,观象组织从三代开端便一向存在,秦汉时观象组织现已成了系统,呈现了专门从事观象和专测作业的地理官员。唐代的观象组织分类详尽,官员数量最多可达千余人。宋元时期的地理学则达到了古代顶峰,还研制出各种地理仪器,如浑天仪,并在全国27个当地建立了地理观测所,这一行为在现在看来都觉得难以想象。
到清末近代时,地理学现已成为一项专门的研讨科学,但跟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咱们的地理研讨开端大大落后。
3
可是古代的成果,意味着咱们可以迎头赶上,依然可以从头站在国际地理学之巅。
1922年,在“五•四”运动推进下,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前驱者们建议建立我国地理学会,“以求地理学前进及遍及地理学为主旨”,“深知今兹年代,非科学竞赛,不足以图存;非合群讨论,无致使学术之前进”。10月30日,我国地理学会在北京建立。70年后的1992年,“我国地理日”建立,以留念当年的地理学前驱,一起也将这个日子作为地理学的科普之日,期望有更多的青少年参加探究太空的队伍,培育地理学后继人才。
1980年代,咱们需求凭借他国力气,为青少年遍及太空常识;2005年,蚕宝宝登上了我国的第22颗人造卫星。原因是2000年时,一位北京小学生提出让蚕在太空中吐丝织茧的试验想象。现在,太空作物早已多种多样;2010年,我国面向青少年推出了“敞开天宫愿望”的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系列活动。
2013年6月20日,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上的中小学生进行在轨解说和试验演示,,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色、液体表面张力的效果,加深对质量、分量以及牛顿定律等根本物理概念的了解。从此太空授课成了我国航天员们的惯例使命。
人类关于太空的探究永无止境,由于人类未来的家乡,不仅是地球,也或许是太空。人类关于地理学的探究虽历五千年,也仍将不断前行。
全部的全部,都是为了探究更远的太空。
“转载请注明出处”